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踝关节置换治疗血友病性关节炎的短期 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闵重函  张洪美 《中国骨伤》2009,22(6):428-431
目的:评估血友病性踝关节炎行关节置换治疗的短期疗效,讨论关节置换对患者生活质量及关节功能改善的主要方面及相关原因,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方法:自2004年7月至2007年7月由门诊收治确诊为甲型血友病性踝关节炎患者6例8踝,均为男性,年龄23—57岁,平均41.2岁,予踝关节置换,以Kofoed和AOFAS系统评价疗效,分别于术前及术后6、12个月进行评分比较。结果:对于Kofoed评价系统,关节置换能显著改善术前、术后在疼痛、功能、活动度及总分方面的评分(P〈0.05),除疼痛项外,其他3项又存在术后12个月和术后6个月评分的差异(P〈0.05):在功能活动度的各项评分细类中,手术后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变(P〈0.05),而背伸功能在术后12个月的改善程度较术后6个月更加显著(R0.05)。对于AOFAS足一后踝评分系统,总分、疼痛、功能和力线方面的评分均存在手术前后的差异(P〈0.05),但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疼痛和力线没有显著改变(P〉0.05),而总分和功能评分存在差异(P〈0.05);在关节功能的各细类评分中,手术前后对比均有显著改善(P〈0.05),而行走距离和屈伸活动存在6个月和12个月的随访差异(P〈0.05)。两个评分系统均显示关节置换术前后显著的疗效差异(P〈0.05),而术后6个月及12个月随访结果提示其稳定性(P〉0.05)。结论:短期观察,关节置换术可以显著缓解血友病性踝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关节功能,随着适应性的提高和下肢肌力的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将平稳而长久地增强,体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温阳散寒中药口服配合腓骨截骨手术治疗阳虚寒凝型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单侧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在腓骨截骨手术后使用镇痛、消肿药物和膝关节理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温阳散寒中药口服,术后第2天开始用药,1周为1个疗程。2组均治疗1个疗程。术后3周随访,比较2组JOA关节功能评分和中医证候改善情况。结果术后3周治疗组步行疼痛、上下楼疼痛、肿胀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为阳虚寒凝的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在腓骨截骨术后采用温阳散寒中药治疗可快速缓解症状。  相似文献   
3.
人工髋关节翻修的股骨假体柄的形态及稳定性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根据全髋关节翻修所得资料,分析人工股骨柄在生理应力作用下的状态,讨论延长人工关节使用年限的注意事项,为临床工作积累更多经验。方法:选择53例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需要行翻修手术的患者,其中男28例,女25例;平均年龄74.66岁(61~84岁)。人工关节平均使用年限18.24年(3~27年),首次置换术后初始下地负重时间平均11 d(5~16 d),翻修的主要原因为自发松动和外伤。根据患者影像学资料和手术直观所见进行分析,并根据组织学病理做出推断。结果:股骨柄假体在生理应力下存在微动沉降,其二次稳定与股骨柄设计、患者动态、骨质和骨长入性状有关。直柄假体有利于生理性沉降,实现紧密接触的骨长入稳定,可以在患者条件允许下早期负重锻炼。有领假体和结合内固定假体限制股骨柄沉降,其稳定性取决于首次安置时的压配和后期骨长入支撑,对该类患者建议延长非负重时间。结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股骨假体和下地负重时机可以延长股骨假体的使用年限,减少松动概率。  相似文献   
4.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非功能位髋关节骨性强直12例17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闵重函  周瑛  张洪美 《中国骨伤》2011,24(3):231-235
目的:对病理性非功能位髋关节骨性强直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根据3年随访结果探讨治疗中的细节和过程,为临床工作积累更多经验。方法:自2001年5月至2005年5月由门诊收治病理性非功能位髋关节骨性强直患者12例17髋,予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5例,年龄32~54岁,平均43.25岁;女7例,年龄29~64岁,平均48.80岁。所有患者中强直性脊柱炎5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障碍继发关节病变4例,晚期类风湿患者3例。入组患者病程5.25~20年。术前患者均有关节畸形强直,失去正常功能,伴有静息痛,影像学提示相应患髋关节间隙消失、骨硬化伴骨小梁通过原股骨头位置至相应髋臼。以Harris评分系统随访,分别对术前,术后6个月、1年及3年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根据Harris评价系统,术前疼痛平均(1.18±3.32)分,功能平均(0.01±0.01)分,活动度平均(0.01±0.01)分及关节畸形平均(0.01±0.01)分,对比术后疼痛(40.00±0.01)分,功能(31.53±5.36)分,活动度(1.94±0.05)分及关节畸形(4.00±0.01)分,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功能渐进性的改善,使总分在术后6个月、1年及3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平均分分别为(77.47±5.34)分、(80.95±4.01)分及(82.90±3.39)分。在关节功能上步态、支具使用、上下楼梯、穿脱鞋袜、坐车于术后6个月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分别为(9.59±1.54)分、(8.88±2.69)分、(3.29±0.99)分、(3.75±0.66)分及(6.01±0.01)分;而前3项在术后1年较术后6个月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0.47±1.18)分、(10.06±1.75)分及(3.76±0.66)分。在关节活动度上各向活动角度均在术后实现一次性矫正并持久维持稳定。所有患者未发生神经损伤并发症,康复情况良好。结论:经3年随访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病理性非功能位髋关节骨性强直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手法加中药熏蒸对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后关节功能康复的治疗作用和对腱-骨愈合的影响。方法:选择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后患者50例,分为治疗组(手法加中药熏蒸组)和对照组(康复治疗组)。其中对照组男16例,女9例,采用等长肌力锻炼、逐渐加大屈曲幅度和渐进性负重等常规康复治疗手段;治疗组男15例,女10例,在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熏蒸和手法,中药熏药采用海桐皮汤方由熏药机加热雾化后局部熏蒸,手法治疗根据韧带愈合生物力学规律,把握屈膝程度、松解手术后粘连。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系统作为疗效评价标准,以随访中MRI上测量的骨隧道宽度变化作为腱-骨愈合情况的观察指标。结果:Lysholm膝关节评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组内比较,总分均随时间推移改善(治疗组F=36.54,P0.05;对照组F=28.12,P0.05);组间比较,术后治疗组评分优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t=0.105,P0.05;术后3个月t=5.361,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腱-骨愈合情况在术后3个月和1年随访时胫骨和股骨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加中药熏蒸治疗有利于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后早期功能恢复,且不会影响腱-骨愈合。  相似文献   
6.
股骨上端表面压应力和折弯应力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实体测试股骨上端生物力学分布情况,了解骨质极限应力状态,为临床工作积累更多经验.方法:选择60例新鲜中国人尸体骨股,去除表面肌肉、韧带等组织,供体年龄36~72岁,平均56.4岁,其中男性41根,女性19根,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力学专业实验室以专业设备进行压应力和折弯应力的力学测试,搜集单位应力下各测点的受力值.结果:股骨上端耐受压应力的能力较耐受折弯应力强,压应力主要受力区域为股骨颈基底部内外侧和小粗隆截面内侧;折弯应力主要受力区域为股骨颈基底后侧以及小粗隆截面后侧.主要受力区域有较强的骨质强度,目前主流的粗隆骨折内固定物和人工股骨柄均以此为生物力学基础设计.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的数据未查到既往文献报道,可以为内固定物和股骨柄改进提供资料.临床上需要针对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骨折内固定和人工股骨柄,更完善的数据结果需要远期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